近年人們養成出門用車的習慣,但打車用戶和汽車用戶并不是同一撥人,拿到這些打車用戶的數據并不能延伸到汽車保養、維修、保險、二手車等車后市場變現。 
現在回到汽車消費的入口,創業者們要拿的是汽車用戶的數據,控制了用戶就等于控制了車。上門保養、維修、二手車都有人在做,停車App是目測今年會爆發的另一汽車消費切入點,并且它與用戶的接觸頻率是最高的,支付頻率也最高,創業者們可以藉此知道用戶的消費行為、生活軌跡,還可以介入支付、沉淀資金等。
創業公司介入停車市場目前有三種方式:
1.整合各個停車場數據,實時顯示停車場的空位信息。這類應用一般還會添加到停車場的導航指引,附近停車場比價,連同停車場開門時間、位置等信息發給用戶。這是解決停車問題的理想方式,不過一般停車場并沒有動力與之合作,因為現在大部分停車用戶依然來自線下,線上導流過來的幾乎可以忽略,甚至一些線下停車場在聽到創業者想要它的數據時會提出收取信息費。這就比較考驗團隊的地推能力以及停車場資源背景。
再者,各個停車場使用的停車管理系統不同,產生的誤差也不一樣,沒法一一校正,因此,這類應用有時會通過計算的方式算出某地的空閑車位。這類應用有蘿卜停車、停車百事通以及國外的ParkMe。
2.布局停車場內停車管理系統或是車位硬件。比如我們之前報道過某企業采取的是自建停車場智能管理的軟硬件,自行地推采集停車場數據,包括停車場名稱、具體位置、總車位數量、出/入口POI信息、營業時間、收費標準和照片等。
此外,還有在停車場安裝“智能車位鎖”的,使用時,配套的手機App可以關閉或打開車位鎖,免去了手動的麻煩。這種自建硬件的方式能夠保證車位數量及時線上化,還能實現車位資源的分時租賃。但資金不雄厚的團隊玩不起,前期階段會很費錢,不過信息紅利會在設施全面鋪開時顯現出來。
之所以停車App會在今年集中爆發,是因為人們意識到可以利用移動互聯網解決正變得日益嚴重的停車難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涉及到各停車場產權實體和政府機構,是多方的利益博弈。